2025年3月28日,437ccm必赢国际本学年第16期、总第287期学术论坛于腾讯会议线上举行,本次学术论坛的汇报者为张玲、张梦园、张思琦、张训琪,指导老师为曹丛副研究员。
第一位汇报者是2023级硕士研究生张玲,她汇报的文章发表在Journal: Alzheimer's & Dementia期刊,题为“Age at menopause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nd decline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women in the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2011-2018”。该研究使用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研究数据,并采用多变量调整的混合效应线性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探讨中国中老年女性绝经年龄与认知功能及其衰退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中老年女性绝经年龄与认知功能及其随时间推移的衰退速度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极端的绝经年龄与较差的认知功能相关,且晚期绝经可能与随时间推移认知衰退速度加快相关。研究人员指出,未来的健康干预措施应将极端的绝经年龄作为该人群女性晚年认知的重要风险因素。

第二位汇报者是2023级硕士研究生张梦园,她汇报的文章发表Neurology期刊,题为“Magnitude and Time-Course of Dementia Risk in Stroke Survivors: A Population-Wide Matched Cohort Study”。研究人员采用匹配队列研究设计,通过分析2002至2022年间加拿大安大略省超过1500万人的健康数据,探讨了脑卒中幸存者发生痴呆的风险及其长期变化趋势。该研究将中风患者与普通人群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年龄、性别、居住地、社区贫困指数和血管合并症等方面进行了严格匹配。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后痴呆发生率显著增高,每100人年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和AMI患者。具体而言,脑卒中后1年内痴呆风险激增2.5倍以上,5年后降至1.5倍,20年后仍维持1.3倍的高风险。研究还发现,复发性中风患者痴呆风险增加达3倍。在整个随访期间,近20%的脑卒中幸存者被确诊为痴呆,其风险水平至少是复发中风的两倍,较无中风史人群高出80%。研究人员指出,该研究结果表明需要针对急慢性脑卒中幸存者开展专门的痴呆预防干预,从而显著降低该高危人群的痴呆发病风险。

第三位汇报者是2023级硕士研究生张思琦,她汇报的文章发表在Cell Research期刊,题为“A direct spino-cortical circuit bypassing the thalamus modulates nociception”。研究人员发现,脊髓投射神经元(SPNs)与大脑皮层第5层的脊髓-皮层接收神经元(SCRNs)之间存在直接神经连接,形成了一条绕过丘脑的痛觉传导通路。该通路位于基底桥脑核(BPN)的脊髓-皮层连接盘(SCCD)结构中,在伤害性反应中起快速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这条直接通路可能负责快速触发防御反应(如缩足反射),而传统的丘脑通路则参与痛觉的精确感知(如定位和强度判断)。这一发现从根本上动摇了"丘脑是痛觉传递必经中继站"的传统神经科学认知,为疼痛的双通路理论提供了直接证据。研究人员指出,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可能带来临床治疗的新突破,SCCD结构及其相关的SCRNs可能成为治疗慢性疼痛的新靶点。汇报者指出,未来有望开发出针对该通路的基因治疗或新型镇痛药物,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第四位汇报者是2023级硕士研究生张训琪,她汇报的文章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期刊,题为“Sleep Characteristics and Long-Term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mong 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该研究为一项队列研究,揭示了睡眠状况与曾患妊娠期糖尿病(GD)女性发展为二型糖尿病(T2D)风险之间的重要关联。研究人员通过平均17.3年的长期随访(总计42,155人/年),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了基线睡眠特征与T2D发病风险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睡眠时间、打鼾频率和白天嗜睡情况均与GD女性后续发生T2D的风险显著相关。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分析,研究人员还发现睡眠时长与T2D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此外,该研究还证实这些睡眠相关因素与葡萄糖代谢关键生物标志物(包括胰岛素和C肽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研究人员指出,应当重视睡眠健康管理,特别是需要重点监测睡眠时长和打鼾情况,以预防GD女性向T2D的进展。汇报者指出,这一发现为高风险人群的糖尿病预防提供了新的干预方向。

在本次学术论坛中,四位报告者分别从不同研究领域进行了精彩的展示。曹丛副研究员针对每个报告内容进行了详细点评,并提供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此次论坛不仅拓展了参与者的学术视野,还加深了他们对前沿知识的理解,并有效促进了学术交流与思维碰撞。
编辑:蒋丽
摄影:薛芳